黄河云评 - 成都世运会:一座城市的“世界级”蜕变
从申办成功到赛事启幕,成都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“城市升级”。2025年世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,更成为成都向世界展示“公园城市”魅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。
成都世运会秉持“能改不建”原则,27个竞赛场馆中仅9个为新建,其余均通过改造既有场馆或利用公园湖泊搭建。例如,凤凰山体育公园通过调整座椅布局,同时满足篮球和曲棍球比赛需求;东安湖体育中心利用湖面设置临时浮台,承办水上救生项目。这种“轻资产、重体验”的办赛模式,为未来大型赛事提供了可持续范例。
科技应用同样亮眼。赛事期间,成都开通10条“世运专线”公交,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班次;志愿者佩戴智能手环,实时监测心率和位置;无人机群组成“空中导览队”,为观众提供全景赛事指引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·迪伦评价:“这是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世运会。”
世运会为成都带来全球目光。开幕式当晚,成都双子塔灯光秀同步直播赛事盛况;太古里、宽窄巷子等商圈设置世运会主题装置,吸引游客打卡;全市3000余家餐饮店推出“世运套餐”,将体育元素融入美食文化。据统计,赛事前半程,成都接待国内外游客超800万人次,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2%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城市品牌的塑造。世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,李子柒、丁俊晖等文化、体育名人参与传递,将“竹梦”火炬的故事传遍全球。赛事期间,成都发布《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白皮书》,提出到2030年打造10个国际顶级赛事IP、培育100个本土品牌赛事的目标。
赛事结束后,部分临时场馆将改造为社区体育中心,例如三岔湖的滑水赛道将变为水上运动基地;世运会博物馆计划落户东安湖,收藏首日封、运动员装备等3000余件展品;而“世运空间”模式将延续为常态化全民健身项目,覆盖全市所有区县。
“成都世运会的成功,不仅在于办好一届赛事,更在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。”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表示,“我们将以世运会为起点,推动体育产业、文旅消费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,让‘世运效应’持续惠及市民。”
从一场开幕式到一座城的蜕变,成都世运会用体育的语言,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包容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故事。
(作者 蔺玉琪)
编辑:王梦青 编辑:刘梅梅